中国绿色时报报道:
“4·20”芦山地震共造成林业直接经济损失50.94亿元,森林生态价值损失累计177.7亿元。
这一结论是专家组实地考察后初步得出的。考察专家来自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等单位。
芦山地震极震区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核心区域,也是大熊猫、金丝猴、绿尾虹雉、宝兴树蛙、大卫两栖甲等80多种动物以及珙桐、宝兴杜鹃、宝兴报春等100多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和关键区域。境内建有1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9个。
地震灾害对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专家组赴震中芦山县的龙门乡、宝盛乡、芦阳镇与飞仙关镇,深入天全县的白沙河林区与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以及雨城区等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
经过对各类生态资源与要素进行测算、统计与评估,专家组对芦山地震生态受损状况及造成的影响作出初步评估:林地受灾总面积6.7万公顷,折算经济损失50.94亿元;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栖息地受损面积1.66万公顷,折算生态价值损失87.93亿元;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损毁严重,折算生态价值损失89.79亿元。此外,生态受损评估表明,两次地震叠加致使灾区地面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点达到2000多处,次生灾害的发生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潜在性、显著性等特点,长江上游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威胁。
基于地震灾区生态受损与影响分析,专家组对灾区生态修复提出4点建议: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突出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提升,高起点科学编制生态修复规划;以大熊猫保护为重点,通过栖息地恢复、走廊带建设、管理能力重建等手段完善大熊猫保护体系;采取自然修复、工程措施与人工恢复植被相结合的办法强化灾区生态修复;通过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发展林业产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型产业,限制矿山开采和水电开发,支持灾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促进灾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黄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