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业·专注
  • 产品
  • 求购
  • 企业
  • 报价
  • 资讯
  • 行情
    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木业资讯 > 木业要闻 > 正文

    “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将制定

      时间:2022-10-12 16:39:00  来源:第一财经  点击:744 次  字号【

        中国政府将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并启动制定“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天(10月10日)上午举行的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发布会上,国际竹藤中心副主任尹刚强介绍,在11月7日-8日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上,中国政府将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出“以竹代塑”倡议,鼓励减少塑料消费,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制品。

        “提出‘以竹代塑’倡议,是基于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问题威胁人类健康。”尹刚强介绍,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评估报告,在全世界总计生产出的92亿吨塑料制品中,约有70亿吨成为了塑料垃圾,这些塑料垃圾的回收率不足10%。塑料垃圾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近年来,国际社会相继出台相关禁限塑政策,提出禁塑限塑时间表。欧盟于2021年启动实施全面禁塑法令。截至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明确制定或发布相关禁塑限塑政策。中国于2020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尹刚强介绍,与其他生物质材料相比,竹材可直接替代部分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制品。竹子是可再生的绿色资源,一次栽培,永续利用,且生长速度快、经营成本低、固碳能力强,3至5年即可成材。此外,竹藤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国现有竹子品种500余种,集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浙江等16个省(区),竹林地面积超过700万公顷。目前,竹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建筑、运输、包装、家具、装饰、纺织等领域。竹产业在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浙江安吉、四川泸州等一些竹产区,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中)带领的团队正在制作竹编工艺品。摄影/章轲

        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大力保护和培育优质竹林资源,构建完备的现代竹产业体系,构筑美丽乡村竹林风景线。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国家林草局改革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竹产业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政策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从事竹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超过1万家,但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根据《意见》,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竹产业创新基地、竹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突破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竹资源精准培育、新型竹质工程材料、竹建筑结构材料、竹浆造纸生态环保工艺、一次性可降解竹纤维餐具和容器注模加工、竹纤维多维编织、竹资源全组分化学高效利用等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同时,促进集约经营和集群发展,支持主要竹产区培育家庭林场、合作经济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支持组建专业化培育、经营、采伐技术服务队伍。

        国家林草局改革发展司上述负责人表示,国家将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竹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将符合条件的竹产业贷款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范围,鼓励地方建立竹产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助推竹产品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

        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于1997年11月,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国有49个。今年6月24日,国际竹藤组织提出的“以竹代塑”倡议被列入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的会议成果清单。9月2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主持“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时表示,中国将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启动制定“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删除)

    微信关注中国木材网

    木材网讯小程序



    本文关键字:竹材

    分享到:
    Copyright©2018 Chinatimber.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01351 ICP备案:粤ICP备14005127号
    会员客服QQ:点击联系  广告合作QQ:点击联系  木材QQ群:中国木材网QQ群